綜合咨訊/Consultation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綜合咨訊
戴彥德: 實現“美麗中國”目標 必須重塑能源體系
導讀:
黨的十九大指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要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時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現代化。”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戴彥德在接受本刊采訪時如是詮釋我國現代化的含義?!?/span>
“到本世紀中葉,黨要領導全國人民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美麗’已經變成強國不可或缺的內涵之一。我認為“美麗”至少是‘三高’:生態的顏值要高、生活的品質要高、經濟發展的素質要高,當然還會包含其它內容。生態的顏值要高就是放眼生態環境,山是青山、水是綠水、天是藍天、云是白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戴彥德認為,要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必須重塑能源體系。在重塑能源體系當中,提高能效、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是關鍵;大幅提高相對清潔的化石能源、核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產消費中的比重,是根本。
為何要重塑能源體系?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已不堪重負,不僅大氣、淡水、土壤、海洋等常規污染日趨嚴重,而且在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也備受世界矚目,整個生態環境均面臨著災難性的破壞。我國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的出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費,要根本解決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必須重塑能源體系。”——戴彥德
“眼下,空氣污染防治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京津冀地區采取常規手段和非常規的鐵腕手段并行,在人努力、天幫忙的情況下,空氣質量有所提升。但成果尚需鞏固,質量有待再提高。”戴彥德說,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不止在空氣一環。
根據相關資料,水污染已發展成為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流域性污染問題。2016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的國控斷面中,Ⅳ類、Ⅴ類及劣Ⅴ類水質斷面占比分別達到13.4%、6.3%和9.1%,其中海河、遼河、黃河三大流域劣Ⅴ類水質超過10%,海河則超過40%。地下水污染也在不斷加劇,2016年全國60.1%的地下水資源水質較差或極差,水質優良的地下水僅占10.1%。在土壤方面,污染情況也越來越嚴重,根據我國首次開展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污染物超標率達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近20%;重污染企業及周邊、工業廢棄地、采礦區等區域超過1/3的土壤污染物超標。此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沙化土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近五分之一。在海洋污染方面,國家海洋局于2012年10月完成的中國海洋調查結果顯示,過去十幾年中流入我國海洋的水3/4不符合排放標準,全國48個入??诰獾街亟饘?、滴滴涕和石油烴的污染,再加上來自農田的化學肥料和糞肥的流入,造成我國沿海海域富養化程度提高,出現大量有害水藻;與上世紀50年代相比,紅樹林面積減少73%,珊瑚礁減少80%,沿海濕地面積減少57%;沿海漁業資源大幅減少,如東海的磷蝦已瀕臨滅絕,進而將給小黃魚資源帶來毀滅性打擊。
提到小黃魚,祖籍山東的戴彥德研究員頗為感慨:“小時候,小黃魚很多,味道非常鮮美,現在很難吃到野生的了——一條野生小黃魚要被賣到幾千塊甚至更高。”
記者:請您概括一下我國生態環境污染的趨勢和特點。
戴彥德:目前我國整個生態環境惡化日趨復雜,環境污染正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從人口稠密區、經濟發達區向人口稀疏、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從常規性污染向非常規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轉化;從局地向區域擴散;從江河城市段向流域蔓延;從淺層次向深層次的環境問題演變,呈現出壓縮型、疊加型、復合型、禍害型的特點。這些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結果,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損害人類健康,而且極易發展成為群體性事件,嚴重危及公共安全與社會和諧。細數歷史變遷,我國生態環境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令人觸目驚心,已經成為整個社會最重要、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記者:這些觸目驚心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是如何造成的?
戴彥德:我國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的出現,最主要的原因是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費以及長期以來高碳、粗放的發展模式。2016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到43.6億噸標準煤,已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大國。我國長期以來能源消費結構以低質、高碳能源為主,與發達國家普遍進入油氣時代、部分發達國家開始逐步步入可再生能源時代相比,煤炭長期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和增量中占主導地位。2016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達62%,遠高于發達國家水平。煤炭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對水、土地、大氣等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目前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煙塵排放量的70%、人為源大氣汞排放量的40%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70%以上均來自于燃煤。同時,煤炭消費總量大、單位面積煤炭消費密度過高是形成嚴重霧霾的最重要原因,2016年我國單位國土面積的煤炭消費量超過400噸/平方公里,是美國的4倍還多?!?br />
提高能效、控制總量是重塑能源體系的關鍵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根本原因是巨大的能源消費總量及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然而更加令人擔憂的是,未來對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勢頭短時期內仍難以轉變,生態環境所承受的壓力將有增無減。”——戴彥德
記者: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進入中高增速時期;我國工業化進程整體進入中后期。在上述情況下,能源總體需求究竟是增是減?
戴彥德:雖然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轉到新常態的中高速發展,工業化進程也逐步邁入中后期,對能源需求的增速放緩,但從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來看,工業能源消費達到頂峰后,建筑、交通和民生部門將快速增長。盡管我國工業部門部分高耗能產品產量趨于峰值,其能源需求的增速不會像前十年那樣快速強勁增長,但建筑、交通和民生部門的能源需求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這“一消三漲”,最終使能源需求的增量同以往相比,不會有大的改變。
記者:十九大指出,我國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種不平衡、不充分對能源需求有怎樣的影響?
戴彥德: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要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努力把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提升起來。這個過程需要能源的支撐。從我國發展階段來看,未來城鎮化進程還將不斷加快,對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的需求依然較大,尤其是我國地區間發展不均衡——有外國媒體朋友調侃說,“中國東部像歐洲,西部像非洲”。中西部部分落后地區仍處于家園建設的初級階段,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局部地區還需加快發展。特別是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推進經濟發展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北沿線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五省區,西南沿線的重慶、四川、云南、廣西等四省市區在內的大部分中、西部地區,必將迎來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浪潮,對能源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
記者:本世紀中葉,我國要實現強國目標,進入發達國家行列。請問,在目前的能源生產消費格局下,需要多少能源來支撐強國目標?
戴彥德:到本世紀中葉,2050年我國人口將超過14億,若實現既定經濟發展目標,GDP總量將超過44萬億美元(按照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人均GDP約3.2萬美元,按照OECD國家的人均能耗水平,我國能源需求將達116億噸標準煤,即使按照世界上能源經濟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國的人均能耗水平,也要85億噸標準煤。這一需求無疑將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大壓力,在當前可再生能源難以等量替代化石能源的情況下,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能源消費總量進行控制。努力把能耗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是我們的目標。
記者:總量控制會不會影響供給?如何保證總量控制下的能源供給?
戴彥德:依靠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德國生態經濟學家魏伯樂在其所著的《5倍級——縮減資源消耗,轉型綠色經濟》一書中提出,利用當今世界的技術和手段,可以將資源生產率提高五倍,在提高全球人類社會福利的基礎上,將資源消耗減少80%。對比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造成了能源利用的大規模浪費,有著巨大的節能潛力,通過提高能效能夠顯著減少對能源的需求。
記者:有通過提高能效解決能源供給可行的科學依據嗎?
戴彥德: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美國落基山研究所聯合組成的課題組的研究表明,到2050年,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調整產業結構等一系列措施,在實現既定經濟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將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電力折標系數按照0.1229千克標準煤/千瓦時計算)以內是完全有可能的。這一目標若能實現,且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即可從當前的千萬噸級下降到百萬噸級,同時溫室氣體排放也將大幅下降,從而可實現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的發展目標。
記者:國家層面是怎樣強調節能或能效的?
戴彥德:十九大指出,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和美麗。國家發展改革委張勇副主任在2017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期間在《求是》雜志撰文指出,能效是第一能源,而以前的提法節能是作為繼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非化石能源以外的第五大“能源”,此種變化意味著今后的節能將被高度重視。
記者:從我國經濟發展歷程看,節能成為第五甚至第一能源了嗎?
戴彥德:2016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43.6億噸標準煤,能耗水平比上世紀80年代提升了70%以上,比2000年提升30%以上。如果不節能會怎樣呢?從發達國家發展歷程來看,工業化過程中單位GDP能耗強度始終處于上升的態勢,基本上都要上升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因為工業化要生產鋼鐵和水泥,二產的單位GDP能耗強度是一產和三產的三到五倍,所以工業化過程中工業化程度越高,單位GDP能耗強度越高。我們國家的情況是,只是在2003年、2004年、2005年期間上升,之后就下來了。如果沒有節能、沒有單位GDP能耗強度下降,相比1980年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應是169億噸標準煤,相比2000年應是63億噸標準煤,而實際上2016年是43.6億噸標準煤。
記者:從主要產品的能耗來看,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戴彥德:近年來,我國主要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下降情況如下:2016年相比于1980年,火電廠發電和供電煤耗分別下降28.7%和30.4%,鋼可比能耗下降了45.8%,水泥綜合能耗下降了44.6%。僅僅火電、鋼鐵、水泥這三個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下降的節能量就超過了12億噸標準煤。12億噸標準煤是什么概念呢?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才6億噸標準煤左右,2000年也才14.7億噸標準煤。節能的貢獻是一目了然的。從另一個方面看,在節能的的確確減少能源需求增量的情況下,我們的生態環境仍然遭到了嚴重的污染——如果沒有節能的話,情況會更嚴重得多。
提高能效、節約能源的空間在哪里?潛力在哪里?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盡管我國節能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但總體來說,全社會仍有較大的節能空間。”——戴彥德
記者:請以鋼鐵、水泥、石化等高耗能產業為例說明一下今后能效提高的空間在哪里?
戴彥德:相關研究表明,到2020年僅鋼鐵、水泥、石化和化工、有色、電力及通用領域既有產能技術可行的節能潛力就4億噸標準煤以上,而全國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節能潛力高達6億多噸標準煤。
記者:第四次產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對深度節能、能效提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戴彥德: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興起,節能技術仍在不斷創新,未來在信息、通訊、智能控制等技術的支撐下,工業生產將從局部、單點工藝節能優化向全流程、系統性優化轉變;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對能源生產、儲存、輸送和使用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分析并最終給出最優利用模式;通過在工廠中預制模塊完成90%的建設,進而現場安裝組建的預制建筑技術可有效實現建筑施工的節能減碳;建筑“一體化”節能設計可對既有建筑實施深度節能改造;交通運輸用能方式將逐步向清潔、多元、電氣化轉變;自動駕駛、車聯網技術將極大優化交通運輸效率??梢哉f,工業、建筑、交通等各領域節能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有望不斷加速,從而進一步釋放節能潛力。
記者:現在國家正全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此過程中,涉及到能源重塑的問題是什么?
戴彥德:在這個轉型過程中,一定要努力減少能源間接性出口及周期性浪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尤其是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出口造成大量的能源間接性出口,以及大拆大建造成了嚴重的周期性浪費。
記者:請展開講一講。
戴彥德:首先,過去三十多年里,我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出口,自加入WTO以來世界工廠的角色日漸濃重,“中國制造”的低端產品充斥全球各地。初步測算,每年直接、間接出口的能源占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的20%以上。
其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走了一條建設、淘汰、再建設、再淘汰的路子,這種“重速度、輕質量、只顧眼前”的發展模式,不僅導致財富積累緩慢,還造成周期性能源浪費。在工業領域,僅“十一五”期間,我國就關停小火電7000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鐵產能超過1.1億噸;淘汰落后煉鋼產能6683萬噸;淘汰落后水泥產能3.4億噸;淘汰落后造紙產能1030萬噸。“十二五”期間又淘汰落后煉鐵產能9000萬噸、煉鋼9406萬噸、水泥6.5億噸、造紙3067萬噸、制革3460萬標張、印染100多億米。雖然這是為推動節能減排、改善生態環境而不得不采取的“陣痛”措施,但大量產能的淘汰使得資本沉陷,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及資源浪費。
在交通領域,道路建設過程中由于規劃設計不合理,各施工部門組織協調不當等原因,路面鋪設與地下管線工程施工交叉,為鋪設各類管線而將剛剛鋪設完成的路面反復開挖的現象比比皆是,“拉鏈”馬路隨處可見;此外,近年來橋梁坍塌事故屢屢發生,這些帶來了極大的交通不便,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
在建筑領域,我國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最多的國家,但由于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缺乏科學規劃等原因導致“短命建筑”層出不窮,目前大量能源浪費在“一建”、“一爆”之中。未來必須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減少能源間接性出口及周期性浪費,這是重塑能源的前提條件,否則能源需求將是填不滿的漏斗,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記者:在這個轉型期,我們該怎么做?
戴彥德:抓住有利時機,努力轉型,尋找經濟發展新動力。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有利時期,一方面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已具備經濟轉型的物質基礎和綜合實力;另一方面能源資源、環境、勞動力、土地等方面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出口市場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向擠壓,出口導向型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未來應注重發展知識經濟、品牌經濟、創意經濟,大力調整出口結構,從根本上扭轉“能源消費留給自己、污染留給自己,世界消費我買單”的發展模式?!?br />
大幅度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是重塑能源體系的根本
“2050年,在實現既定經濟發展目標的情況下,如果能源消費結構不加改變,煤炭消費仍占到60%以上,即使通過提高能效將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煤炭消費量仍將超過30億噸標準煤。僅靠末端治理,很難做到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大規模下降。因此,未來必須大力推進化石能源中相對清潔、低碳的天然氣,低碳、無碳的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的供應,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例,這是能源革命的根本,也是美麗中國目標實現的根本。”——戴彥德
記者:提高清潔能源比重與提高能效是怎樣的關系?
戴彥德:提高能效和發展清潔能源均是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關鍵和根本。但是,相比于發展清潔能源,世界各國對能效問題重要性的認識仍有待再提高。從全球來看,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盡管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但到2016年包括水電、核電在內的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仍不超過15%,除水電外的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比僅為3.2%。從過去45年來看(1970-2016年),全球能源消費增長了1.7倍,其中80%以上的增量來自化石能源。而最近五年里(2011-2016年),除水電外的可再生能源消費雖然翻了一番,年均增速達到15.6%,但增量僅為2.2億噸標準油。因此,從中長期來看,可再生能源難以大幅度替代化石能源。能效大幅提高是各國包括我國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一個前置條件。2016年全世界132.8億噸標準油的一次能源消費中,包括核電和水電在內的清潔能源還不到15%——問題是,現在全球能耗還未達峰,未來能源需求還將成倍增長。從全球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發展還極不平衡,目前非OECD國家的人均GDP、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均不到OECD國家的15%,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便是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經過了十余年的快速發展,人均GDP也還不到全球平均水平。因此,未來全球發展的態勢是,新興經濟體工業化仍要快速推進,最不發達國家也需快速脫困,未來經濟仍要持續發展,能源需求還要成倍增長。2016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量已達132.8億噸標準油,到2050年,全球人口有可能達到100億,若未來35年能源需求增長速度保持2%,能源需求量將達到260億噸標準油,即使需求增長速度是過去40年的一半不到1%,能源需求量也將接近190億噸標準油,2050年能源需求超過200億噸標準油是極有可能的。如果不通過能效提高減少能源消費增量,那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記者:請介紹一下,我國清潔能源發展的情況。
戴彥德:近年來,雖然我國一直在大力推進能源供應模式向清潔、低碳發展,天然氣、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持續快速增長,但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例還很低??偟目?,裝機量猛增,但發電增長幅度遠遠低于裝機。資料顯示,2000~2016年,天然氣消費量由245億立方米增長到2086億立方米,增長了7.5倍;核電裝機容量由210萬千瓦增長到3364萬千瓦,增長了15倍;水電裝機容量由7935萬千瓦增長到3.3億千瓦,增長了3.1倍;并網風電裝機容量由32.9萬千瓦增長到1.5億千瓦,增長了450余倍;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更是從無到有增長到7742萬千瓦。但從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比例來看,2016年天然氣、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低碳能源總量僅占19.7%。
記者:目前的情況如何?
戴彥德: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2017年第10期《可再生能源電力信息簡報》,2017年1~9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46888億千瓦時,1~9月,全國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量11701億千瓦時,折合3.62億噸標準煤,占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的25.0%。非化石能源發電量13535億千瓦時,折合4.18億噸標準煤,占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發電量的28.9%。這個數雖然不是全年、全部的數字,但也基本可以看出清潔能源利用規模還較小。
記者:我國發展清潔能源的潛力如何?
戴彥德:從資源上看,清潔低碳能源儲量及來源非常豐富,發展極具潛力。在常規天然氣和頁巖氣方面,我國常規天然氣生產還有快速提升的空間,我國頁巖氣儲量居世界前列。截至2016年底,我國頁巖氣產量達78.82億立方米,是繼美國、加拿大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大型頁巖氣開發的國家。根據我國《頁巖氣發展規劃(2016―2020年)》,在政策支持到位和市場開拓順利的情況下,我國力爭2020年實現頁巖氣產量300億立方米,2030年實現800億至1000億立方米。目前,我國頁巖氣已經邁入商業化開發階段。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國資源較為豐富,據統計,全國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6.9億千瓦;70米高度陸上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約25.7億千瓦;近海100米高度內,水深在5~25米范圍內的風電技術可開發量約1.9億千瓦,水深25~30米范圍內約3.2億千瓦;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國土面積年日照小時數超過2200小時;我國的農作物秸稈、林業剩余物等各類生物質資源超過3億噸標準煤;全國主要盆地地熱資源折合標準煤達8530億噸,年可利用量6.4億噸標準煤。豐富的清潔能源資源為加快推進能源供應模式向清潔低碳化發展提供了保障,若2050年能夠實現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的目標,那么將清潔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提高到60%左右是有完全有條件的。也就是說,未來完全可以在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基礎上,發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減少對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的依賴,從根本上減少常規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向美麗中國目標邁進。
記者:據了解,近些年國際社會對提升能效、發展清潔能源越來越重視。請問這個推動力來自哪里?
戴彥德:從全球來看,最大的推動力來自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被公認的事實。全球氣溫的升高,將會導致南北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出現頻率增加,糧食會減產,淡水會消失,人類賴以生存的物種也會漸漸滅絕,這將是地球村最大的災難。在此共識下,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在積極采取行動。行動的核心就是大幅度提高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比例。而要實現大幅提高清潔、可再生能源比例,必須通過提高能效減少能源消費總量才能達到。
記者:請舉例說明。
戴彥德:以德國為例。德國提出在2050年的時候,要把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80%到95%,可再生能源在終端比重要達到60%,在電力的比重要達到80%。它的前提條件是到那個時候要把能源消費總量在現在的基礎上減50%。具體怎么減?靠大幅度提高能效。比如在建筑部門,要把能源消費總量在現有的基礎上減80%。目前德國建筑物里面每一平米一年約消耗250度電,到那時候依靠節能降到只剩50度左右。好多國家都提出了大幅提高清潔可再生能源占比以應對氣候變化,具體數字有差異,但實現的途徑都離不開提高能效,減少對能源的需求。
記者:世界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次工業革命與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治理有關聯嗎?
戴彥德: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全球的能源變革緊密交織在一起。實質上,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要依靠技術創新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能源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來解決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大量消耗化石能源而產生的氣候變化問題、環境污染治理問題。
記者:我國在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過程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戴彥德:一定要結合美麗中國目標的內涵、要求合理科學布局。并不是所有的有陽光的地方都可以建光伏,不是所有風力資源充沛的地方都可以建風電,建設過程中必須要綜合考量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因此,一定要結合美麗中國目標的內涵、要求合理科學布局大力發展我國的可再生能源。
戴彥德簡介
戴彥德,著名的能源專家和學者,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兼任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外交協會理事會理事、北京市科協委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大連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生導師等職。長期從事能源經濟、能源環境、能源發展戰略以及節能方面的規劃和研究。多項成果獲國家部委科技進步獎。
(摘自:節能與環保雜志)